apq0001

染色和田玉的感官鑒定

 

摘要:染色和田玉的感官鑒定主要從顏色、外形和硬度等特征著手,主要表現(xiàn)在顏色濃艷、不自然,色調(diào)單一,“浮”于表皮。染色和田王的感官鑒定是長期積累的過程,平時多觀察、多實踐、多積累、多總結(jié),這樣在鑒定中才能得心應(yīng)手。


    隨著人們對玉石的推崇和玉器收藏的助推,加之和田玉的 資源稀缺及利益驅(qū)使,促使和田玉價格飛漲。和田玉的人工染色是非常古老的工藝,只要存在著對玉顏色的追求,就存在著人工染色的可能。*初的人工染色僅是追 求玉器的美感,隨著俏色王器的價格攀升,玉染色便成為作假的重要手段。一般來看,和田玉的本色是較易識別的,主要有白、青、黑、黃、綠等顏色,而在玉器鑒 別時,往往遇到人工染色、沁色及和田玉本色相互類似的現(xiàn)象,非常難以識別,這就需要識玉者認真進行分辨。

  1、和田玉的顏色

  和田王的顏色是長期地質(zhì)作用過程形成的,其成因是由于含有微量元素(鐵、錳、鉻等)、地質(zhì)作用、成礦環(huán)境變化、水及水中所含礦物質(zhì)變化、空氣濕 度、溫度變化、和田玉表面風(fēng)化或裂隙發(fā)育程度等產(chǎn)生的。和田玉的顏色分為原生色與次生色兩大類。原生色包括和田玉的本色、和田玉中雜:質(zhì)的顏色、和田玉與 圍巖相接之處和田玉與石交融的顏色,以及和田玉在成礦過程中再次交融、再次變質(zhì)改變的顏色。

  和田玉的原生色又可分為白、青、黃、碧、墨等,它們之間的交融與和田玉中雜質(zhì)色澤的參與,也會呈現(xiàn)不同的色彩。人們也往往依據(jù)和田玉的不同色彩來給和田玉命名,區(qū)分不同的和田玉種,如白玉、羊脂白玉、青白玉、青玉、黃玉、碧玉、墨玉。

  和田玉次生色可分為天然次生色和人為次生色。天然;次生色完*是自然作用所為,如風(fēng)化、滲透、浸泡、淋濾、光照、氧化,一些礦物成分進入和田玉中,和田玉中的——些礦物成分也會發(fā)生變化,使和田玉的原來顏色發(fā)生改變,可以分為糖色和皮色。

  糖色是由于和田玉原生礦暴露于地表或近地表時,受氧化鐵、氧化錳質(zhì)浸染市呈類似紅糖的顏色。人為次生色是和田玉被人開采之后,制作成為各種器 物,由人盤摸、染色、隨葬,后發(fā)掘出土,再為人所佩戴、把玩而造成的顏色改變。皮色是由于次生作用影響和田玉表皮形成的顏色,這種顏色可以是玉材在空氣中 風(fēng)化所致,也可以是和田玉長期埋于地下,由于地下水中所含礦物質(zhì)在表面沉淀附著所致。可分為兩種:一種是年久風(fēng)化,玉的表皮己槽朽,形成較厚的皮層,皮層 往往呈深黃、暗赭等色,也就是人們常講的玉璞之皮,從玉璞的外面已很難了解內(nèi)里的五色。另一種風(fēng)化時間較短,表面僅呈膜狀,常出現(xiàn)于子料上,從外面常能透 出里面的玉色。

  2、古玉的染色方法

    據(jù)《古玩指南》、《玉紀》、《玉器史話》等書的記述,人工仿沁主要是利用火烤、油炸、酸浸、染色等方法,達到改變玉器顏色,與古玉的沁色相混淆的目的。常見的仿沁方法如下:

  (1)煨頭:將玉器用火燒烤,使玉色變?yōu)榛野祝瑯O似古玉中的雞骨白,古玩家又稱之為偽古灰古。凡是煨頭,其上必有火燒后形成的細裂紋,真雞骨白則無。  

  (2)羊玉:用色澤好的美玉琢制成古器,植入活羊腿中,用線縫合,數(shù)年后取出,會在玉上呈現(xiàn)血紋理,如同傳世古玉,但仔細觀察將會發(fā)現(xiàn)不如真者溫靜。  

  (3)狗玉:將狗殺死,讓狗血瘀結(jié)體內(nèi),把玉器放入狗腹內(nèi),縫合埋:入地下,過數(shù)年后取出,玉上會生出土花斑紋,形同古玉,但是破綻也很明顯,即帶有新玉的顏色和雕琢痕跡。

  (4)梅玉:以質(zhì)地松軟、質(zhì)量較差的五,制成器物,用濃度高的烏梅水煮;松軟處會被子烏梅水淘空,呈現(xiàn)出像水沖后的痕跡,然后用提油法上色,冒充,水坑古。人們稱這種作偽產(chǎn)品叫梅玉。

  (5)風(fēng)玉:用濃灰水和烏梅水煮玉后,乘熱取出,放在風(fēng)雪之中,時間約一個晝夜則玉紋凍裂,玉質(zhì)堅硬者,裂紋細若毫發(fā),因其冒充古玉牛毛紋有曲折,粗細不勻,偽者則不然。

  (6)叩銹:此法產(chǎn)生子清乾隆時,具體作法是用鐵屑拌玉器坯料,然后用熱醋淬火,放入潮濕地下數(shù)天,取出后再埋入交通要道地下數(shù)月取出,這時玉已為鐵屑腐蝕,出現(xiàn)橘皮紋,紋中鐵銹呈深紅色,有土斑,宛然古玉。須詳加審視。

  (7)提油:用提出之法上色,稱為提油。提油諸法之中,以砂提為上,其色滲透玉理,灰煮不逮與其色極為相似。但是在天陽時色澤較鮮;不晴朗時顏色反而渾濁,真色則不然。 

  (8)老提油:據(jù)說此法甚古。北宋宣和政和年間,有人用甘肅深山中所產(chǎn)的一種紅光草,取其汁加入砂少許,腌于新琢成的玉器紋理之間,用新鮮竹枝燃火燒烤,使紅色入于玉器膚里;其紅似雞血。鑒定*也往往不察,用重金購買。

  (9)死玉:玉埋入土中,如與金相近,時間長了會受其克制、黑滯干枯,易被誤認為是水銀沁。

  (10)造黃土銹法:把王器涂上膠水,埋入黃土泥中,產(chǎn)生的黃土銹會隨著時間的延長而越來越像古玉的黃土銹。

  (11)造血沁法:用豬血和黃土混合成泥,放入大缸內(nèi),將玉器埋入其中,時間較長后,玉器上會有土咬黃土銹血沁等痕跡。

  (12)造黑斑法:有兩三種辦法可造出黑斑。一是用水煮熱架在鐵篦之上,隨燒隨抹蠟油,不久就會出現(xiàn)黑斑,另一種做法是將玉料按古式作成,然后用舊棉花泡濕,將包好用柴火微微燒烤,待棉花干后再用水,當(dāng)黑色入骨不浮在上面,又不發(fā)白,黑斑就做成了。

  (13)使舊似新、混新為舊之法:玉有看起來像新玉,實際上是舊*,因為作偽者無法使新玉變似舊玉,所以將舊玉燙上蠟,使與新玉無別,以便混凝土新為舊。  

  古玉雖然受沁;可古玉皮殼的光澤、潤色都樣。人工作色用燒、煮、化學(xué)腐蝕等手段,作成之后,皮殼上會留下黯然受損的作色部位,或顏色只是浮在表 面,仔細端詳也就會明白分辨。玉器的造假方法是秘而不宣的,以上各種方法是否能造出亂真古玉,還有待進一步驗證,這里為收藏愛好者提供一些識假的方法。

  和田玉的著色工藝將要著色的玉石材裝入預(yù)先配好的著色液容器內(nèi),靜置一定時間后,取出石材進行洗滌干燥,再將石材加熱到一定溫度,保持溫度一 定的時間,自然;冷卻至室溫,*后用石臘或其他表面活性劑處理石材表面。在上述操作過程中,可根據(jù)需要改變著色液中二價鐵和三價鐵的含量及工藝控制條件等 因素,對色調(diào)加以調(diào)節(jié),使灰白色或淺色玉石著色或紅色、褐色、黃色、褐紅色、黃褐色等色彩。色彩的著色深度取決于材料性質(zhì)。

  幾種顏色容易搞混,識別的辦法是:

  (1)邊玉:看上去既像玉又像石,有不同的顏色,色澤分布也好像受沁的古玉、老化的美玉。這種玉實際上是玉礦的邊沿和巖石交界之處的邊玉(邊 石),色澤與古玉受沁是不同的。在原生狀態(tài)時巖石變質(zhì)交代過程不徹底,或外來礦物加入融熔之后形成的,其顏色的位置、發(fā)散、邊界與器物表面的關(guān)系和沁色有 著明顯的不同。這種狀況也存在于風(fēng)化時天熊次生色渲染的玉中。

  (2)皮色:皮色的形成與邊玉不同,它是玉石在自然界形成的天然次生色,其顏色有黑、紅、黃、栗色等。不少玉工在制作玉器藝術(shù)品時,有的故意將 皮色留下作為俏色,也有的留下一些皮色以示是正宗籽料(籽料優(yōu)于山料,山料不帶皮色)。正因為皮色是風(fēng)化外皮的遺留物,在仔細觀賞中可以看到,它的色 澤是由外向里的,而且在皮殼上留下了風(fēng)化玉質(zhì)的疏松狀態(tài),其致密、光澤、油頭、水頭都不及玉本體,往往有麻面,不光潔。  

  (3)作色:人工作色屬玉的人為次生色,也是對玉的一種藝術(shù)加工,同時也被制假者利用造假作古。人工作色始于宋代,明以前人工作色的行話叫做老提油,明以后叫新提油。也許人們從俏色中體會到,玉雕藝術(shù)品帶上顏色會更美,從而想到人工作色。提油作色與沁色是不同的,雖然作色也是從皮殼開 始,沿綹裂、玉質(zhì)薄弱處滲入玉肌,但它的顏色呆板、層次不清。古玉沁色是在干百年中生成的,它的延伸、發(fā)散、浸染十分自然舒展。而作色是短期行為,它們不 可能完*相像。出土的老提油,不少在皮殼處的顏色已經(jīng)褪色、脫落,成為斑狀,反而不如伸入玉肌內(nèi)的顏色重,這種現(xiàn)象真正的沁色絕對沒有。

  染色和田玉的感官鑒定主要從顏色、外形和硬度等特征著手,主要表現(xiàn)在顏色濃艷、不自然,色調(diào)單一,于表皮。沿裂隙或棱線分布富集;邊緣過 渡明顯,界限分明;表皮漂白和褪色,可見酸蝕痕、磨砂及拋光痕跡;紫外熒光下,染色和田玉的邊部具有熒光反應(yīng),強藍白色熒光;使用查爾斯濾色鏡觀察等。對 于老的一些染色方法,如核桃皮、有機染料等,目前可以用儀器進行鑒定。對于近些年來新出的使用鐵鹽等染色的方法,目前還沒有很好的方法來鑒定,主要還是憑 個人經(jīng)驗。

  總之,染色和田王的感官鑒定是長期積累的過程,平時多觀察、多實踐、多積累、多總結(jié),這樣在鑒定中才能得心應(yīng)手。

 

#1樓
發(fā)帖時間:2013-01-09   |   查看數(shù):   |   回復(fù)數(shù):0